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磁山遗址谈建房选址与养生
时间:2021-02-25作者:申礼成 张海江 阅读:118

    人们一度把山区多长寿老人归因于青山绿水,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空气与水源未被污染等因素。毫不疑问,这些条件对健康和长寿是有利的。

    依山,山中的森林,夏季可以减少阳光辐射,冬季能减低风速,有挡风避寒作用,还可以吸收噪声,使环境保持幽静。

    傍水,用水方便,尤其是那清澈甘洌的山泉水,终年不涸不竭。水的流动和蒸发作用有利于调节空气,清除污物。

    依山傍水建房,还要建在土壤清洁,土质干燥的地方,要有一定坡度,不宜建在山脚潮湿的地方。因为潮湿的住宅冬天阴冷、夏天闷热。

 

磁山遗址、牛洼堡遗址、西万年遗址


    等磁山文化系列遗址同属洺河,洺河为滏阳河流域的支流。上下潘汪为漳河流域,虽然河流不同,但从地望上讲,仅距30——60公里,可以说是同一区域。从大的水系分析,这些遗址正好处于太行山东麓,是黄河下游大冲积的顶端。由于地处山麓地带,黄河水不会在这里储集,在农业还没有充分的发展之前,这里一定是有森林覆盖的因而也不会缺乏雨水和泉水。磁山遗址的动物骨骸经过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签定之后,周本雄先生对野生动物作了精彩的描述。磁山遗址野生动物以鹿类最多,包括梅花鹿、马鹿、狗、四不像鹿、獐和麂。其中獐一般生活在河岸边的芦苇丛中,湖边或山边丛林中。还有野猪、猕猴、花面狸等,说明遗址附近当时有较多水草地带,有覆盖面积相当大的茂密森林,其中包括我们发现的胡桃、榛子小叶朴等树种。花面狸则更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种类,新石器时代,磁山地区几种热带和亚热带动物的发现,说明当时华北地区的气候比现代温暖。个体相当大的草鱼、龟、鳖类和丽蚌等水生物,以及赵窑、潘汪等遗址发现的大量蚌具和蚌壳,表明当时水域较宽,流量大,水产丰富,是一处绝妙的美丽水乡。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住宅的卫生标准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日照,太阳指照在居室内的时间和强度。我们知道,人的皮肤接受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维生素D可预防小儿佝偻病发生,太阳光可杀灭居室内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还能给人以青春的活力,提高肢体的免疫能力。科学家经研究以为:居室内每天照射两小时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发育的最低需要。层高,一般指地面到房檐的高度。人们在住宅一定的空间里生活,由于呼吸造成一定高度范围内的空气成分的改变医学上称之为呼吸带。经测定在呼吸带内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珠含量大大高于其它地方。因此,北方住宅的层高以2.63.0米最为适宜。微小气候,居室内不仅要集光照明良好,还应努力制造舒适环境。所谓的热舒适环境是指温度、湿度、风速等被微小气候适宜。当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并处于最佳组合状态时,能使人体产生舒适感,通常称为最佳热舒适。保证住宅良好的空气质量,要有足够的居室容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日常的室内污染与通风换气问题。

    磁山遗址地处华北地区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地带,四周山峦起伏,南洺河,穿越西部山区东入漳河水系滏阳河。遗址西依太行山系脉红山,东邻鼓山,位于南洺河北岸的河旁高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25米。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粮食及其它作物。磁山与鼓山隔河相望,远处层峦叠嶂,山森茂密,野兽出没,成为狞猎的好场所。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由于古代人都靠近水源居住,以后随着水位下降,导致河床下切,人们不断移近河床。距今8500——2500年的“全新世”中期,是“全新世”的高温期,当时共同的河流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雨量也多。根据孢粉分析,距今7500——5000年,我国气候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摄氏度至3摄氏度,降水量比现在多500至600毫米。新石器晚期,磁山遗址的降水量减少和水位下降,因此导致河床下切,近使古代磁山人不断移近河床。

 

    磁山文化遗址发现的房屋基址,是当时我国发现最早的半地穴式人类居室建筑基址。根据已发现的房屋遗迹各柱洞位置。可以推测些房子采用比较进步的本架结构修筑的。当时南洺河流域本材资源相当丰富,加工也比较容易这是当时盛行本架结构的主要原因。

    磁山文化从发掘遗址中房址看,房屋建筑为圆形或椭圆半地穴式,即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土坑,再搭架盖成的。其中还保留着前期竖式袋状建筑的痕迹,即穴壁内收。房址面积6——7平方米左右,部分房址有二三级台阶或伸出坑外斜坡式门道供人们出入。

    磁山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房屋建筑构件,这些构件是1、柱子及柱子横绑的本杆,2、用树条或苇子编织的箔;3、席子,可以推测当时建房子,是先立柱子,再在柱子之间横捆几根较细的木杆固定牢固,然后把织好的箔转在外边,并用麻绳、荆条之类东西把柱子、横杆与箔统一连接,在房顶在上面盖上席子,铺盖谷草,在箔的外面及盖有席子和谷草的房顶上厚厚地抹上一层泥,等泥一干,就用火烧烤,直至烧红泥土变硬,这样一来,抹在箔上的泥就成了坚硬的屋墙,席子谷草上的泥土就成了大瓦一样的屋顶。这样的屋顶和屋墙,不怕风吹雨淋,相当坚固。根据发掘出来的种种资料推断“半地穴室”居直的屋顶应该是锥形或蘑菇状,房屋的外形类似蒙古族人民所住的“蒙古包。”

 

    磁山遗址的房屋虽然已经倒蹋了,被历史的尘埃封存了八千年,现在本柱,箔、席子统统都不存在了,但他们的痕迹却深深地印在那微微发红的坚硬的泥块上,可以看出房屋的建筑形式,并且可以发现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屋内挖掘建有灶址灶址冬天作饭取暖使用地面铺着谷草,兽皮,并放置着生活用品。在居住区还建有圆形式或者方形窖穴,这是窖穴是用来储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食物的“仓库”。磁山先民建筑半地穴房屋门朝南或东南,房屋相当于离巽门,并且一律治阶进室,风水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人类。建筑结构使用了柱子、长椽、(或斜梁)、横梁等木结构构件和木骨泥墙。这种结构的出现,是半地穴式建筑发展成为地面建筑的关键,也为后世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奠定了基础。磁山先民的建筑与以前纯粹在地面以下的地穴式建筑相比,虽还很简陋,但由于居住地面以下,所以冬暖夏凉,同时因房顶部分在地上,因此通风和日光也比较好。

 

    磁山移植地处华北地区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地带,四周山峦起伏,南洺河水穿越西部山区东入漳河水系滏阳河。遗址西依太行山余脉红山,东邻鼓山,位于南洺河北岸的河旁高地上,台地高出河床25米,这里既不是山地,又不是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带,而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区。

 

    八千年前的磁山地区,是一个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的天然地形,这样的格局是一个天然空调器,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磁山先民有意识地选择磁山定居开创种谷之最,农耕文明,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是中国风水学的开端。通过磁山遗址发现的房址来看,与现代科研得知的住宅卫生标准:采光、屋高、微小气候,空气清洁度等各项指标相比较,八千年前的磁山遗址房屋建筑形成的各项指标已经达到和接近,已经住上了一个个现代化“小别墅”这是在世界上是了不起的创举。这正是环境养生,住房选址养生的起源。


责任编辑:天眼

  • 黑龙江:林口公安分局湖水派出所开展严防跨境赌博宣传活动

  • 河北的孤身老人存折丢失茶饭不思    人民警察及时救助再续新生

  • 元旦我在岗,冬训不放松

  •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

主办:人民法制维权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通用网址:人民法制维权网  陇ICP备17004562号-3
北京编辑中心: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云云国际905室 联系电话:17056000026 技术支持:飞信网络